商場廁所改造引發(fā)性別爭議:當“性別平等”淪為營銷話術,我們該警惕什么?.jpg (161.4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6-24 16:07 上傳
一場善意改造為何演變成性別對立?
南京景楓中心商場近日因廁所改造陷入輿論漩渦。有網友曬出指示牌稱“此處僅有女衛(wèi)生間、家庭衛(wèi)生間和無障礙衛(wèi)生間”,并質疑商場“大規(guī)模取消男廁”,導致男性如廁難。這一說法迅速在社交平臺發(fā)酵,將原本旨在優(yōu)化女性如廁體驗的公共設施改造,推向性別對立的輿論深淵。
據(jù)商場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改造前女廁位 118 個、男廁位 136 個(含小便池),女性高峰時段排隊現(xiàn)象突出。事實上,這種供需矛盾并非個案:2016 年前公共廁所普遍按男女蹲位 1:1 建設,若計入男廁小便池,實際廁位比遠大于 1:1。而女性平均如廁時間 89 秒(男性 39 秒),加上生理期、孕期等特殊需求,對廁位的實際需求遠高于男性。
從 1:1 到 2:1:公共空間設計的性別意識覺醒
2016 年住建部修訂《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》,明確要求人流密集場所女廁位與男廁位(含小便占位)比例不小于 2:1。但這一標準僅適用于新建公廁,老建筑改造受排污管網等限制難度極大。景楓中心此次改造后,女廁位與男廁位比例達 1.3:1,雖未達 2:1 標準,卻已在現(xiàn)有條件下盡可能緩解了女性排隊問題。
然而輿論場中,部分聲音刻意忽略女廁門口“男廁直行 50 米”的提示,將改造曲解為 “取消男廁”。更有自媒體借“性別沖突”博眼球,用煽動性標題助推對立情緒,讓理性討論異化為網絡罵戰(zhàn)。這種將公共議題標簽化的操作,正在消解性別平等的本質意義。
當“女性友好”變成營銷符號:商場的操作誤區(qū)在哪?
商場將此次改造作為“女性友好商場”的服務升級宣傳,本意是響應性別需求,但執(zhí)行細節(jié)值得商榷:為何走廊主指示牌僅標注女廁、家庭廁和無障礙廁,卻將男廁指引縮至女廁門口的小字?這種信息呈現(xiàn)方式,難免讓男性顧客產生被忽視感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,當前 1.3:1 的廁位比尚未達到行業(yè)標準,商場急于以“女性友好” 作為營銷賣點,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性別平等的本質 —— 這不是給予某個性別特殊優(yōu)待,而是對生理差異導致的隱性不平等進行修正。正如有網友指出:“女性需要的不是‘這里只有女廁’ 的特權宣示,而是讓排隊時間回歸合理的公平設計?!?/font>
從廁所爭議看性別教育缺位:比廁位更需要平衡的是認知
部分網友對廁位調整的“相對剝奪感”,暴露出性別教育的現(xiàn)實短板。性教育不僅是生理知識科普,更重要的是建立性別共情能力 —— 當公眾了解女性如廁時間是男性 2.3 倍的生理差異,理解孕期女性需要更多空間的現(xiàn)實需求,或許才能超越“非此即彼”的零和思維。
公共空間設計的優(yōu)化本是民生進步的體現(xiàn),景楓中心的嘗試值得肯定,但將性別平等異化為營銷道具的做法,無疑給行業(yè)敲響警鐘:真正的性別友好,應建立在對兩性需求的同等尊重上。無論是商場還是輿論場,都需要警惕將復雜的公共議題簡化為對立標簽,讓 “平等”二字淪為流量工具。
讓公共議題回歸理性軌道
從地鐵哺乳室設置到公廁廁位配比,性別平等正從理念走向實踐。在這個過程中,既需要管理者在設計中融入性別視角,也需要公眾以建設性態(tài)度參與討論。當“女廁位增加”不再被解讀為“男廁權益受損”,當公共空間改造能超越營銷話術回歸民生本質,我們才能真正跨越性別對立的鴻溝,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文明。
(綜合:荔枝評論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