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江西瑞昌一起中學教師因學生志愿填報引發(fā)的風波引發(fā)社會關注。當?shù)匾幻處熞蛉麑W生未聽從勸告填報北大、清華,轉而選擇其他名校,在 “清北團隊合作群” 中情緒激動地 “控訴” 學生,并宣告解散該群,相關言論在網絡傳播后迅速引發(fā)熱議。
155916c8tn8nfl38l8ztll.webp (17.8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11 15:59 上傳
網傳信息顯示,該教師在群內表示,這三名學生 “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(yè)”,“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歸化為零”,認為此事導致 “家長無奈、老師無語”,并自責 “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職”。這番言論隨即引發(fā)公眾對高考志愿填報自主權、教師角色定位等問題的討論。
7 月 7 日晚間,事件涉事學校瑞昌市第一中學發(fā)布情況說明,證實當事人為該校教師漆某芳。通報明確表示,當事人已在教師會議上作出深刻檢討,充分認識到個人行為的不當;學校及漆某芳老師已向學生及家長表達誠摯歉意,目前三名學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志愿填報。
這場輿論風波最終以當事教師認錯道歉落幕,結果雖在公眾預期之中,卻折射出更深層的教育話題。高考作為關乎千萬學子前途命運的重要節(jié)點,志愿填報的核心原則始終應是尊重學生的真實意愿。北大、清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頂尖學府,其聲譽與地位毋庸置疑,長期以來是無數(shù)考生奮斗路上的 “精神燈塔”。但向往頂尖學府與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志愿,本就是兩個層面的考量 —— 即便學生加入所謂 “清北團隊合作群”,也不意味著必須將志愿鎖定在這兩所學府。
從制度層面看,我國高考志愿填報規(guī)則明確賦予考生最終決定權,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應尊重考生的自主選擇。從現(xiàn)實角度考量,志愿填報需要綜合成績、專業(yè)興趣、職業(yè)規(guī)劃等多重因素,絕非簡單的 “唯名校論”。對于成績徘徊在清北提檔線附近的考生而言,沖擊頂尖學府往往面臨專業(yè)選擇受限的風險,可能被調劑至不感興趣的專業(yè);而選擇其他一流高校的優(yōu)勢專業(yè),反而可能更契合個人發(fā)展需求。在這種情況下,學生的理性選擇理應得到理解與尊重,不能簡單以 “是否進入清北” 評判志愿的優(yōu)劣。
當事教師的 “破防” 之舉,暴露出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角色定位上的偏差。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知識傳授,更應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導者與協(xié)助者,始終站在學生立場考量問題,而非將個人意志或外部壓力強加于學生。
深入剖析這一事件,更值得關注的是現(xiàn)象背后的根源。為何部分教師會對學生報考清北如此 “執(zhí)著”?答案或許藏在一些地方的教育評價體系中。梳理各地重點中學歷年 “高考喜報” 可見,考上北大、清華的人數(shù)幾乎都是單列突出的核心指標,而考入其他名校的學生往往難以獲得同等 “重視”。在不少學校的教師考核機制中,清北錄取人數(shù)直接與評優(yōu)評先、獎勵待遇掛鉤,有消息顯示部分地區(qū)培養(yǎng)一名清北學生的教師獎勵高達數(shù)萬元甚至十幾萬元。這種單一化的評價導向,難免讓一些教師在 “業(yè)績壓力” 下忽視學生個人意愿,陷入 “唯名校論” 的誤區(qū)。
當前,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認知正日趨理性,“適合的才是最好的” 成為越來越多考生和家長的共識。志愿填報早已不是單純的 “名校追逐戰(zhàn)”,而是結合個人興趣與發(fā)展需求的綜合決策。在此背景下,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學更應與時俱進,優(yōu)化考核評價體系:淡化單一的名校指標,破除 “名校崇拜” 的慣性思維,建立多元立體的評價標準。唯有如此,才能讓教師回歸教育初心,以平常心協(xié)助學生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,讓每一份志愿都承載著學子的真實理想與未來期許。
(綜合:中青評論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