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四川樂山至雅安高速符溪收費站的一場爭執(zhí),將 “綠色通道” 政策執(zhí)行中的深層矛盾再次拋入公眾視野。當司機指著車廂里的韭菜花強調 “這是能吃的綠色食品” 時,收費員的回應簡潔而堅決:“這不是蒜薹,不能免費?!?這句爭執(zhí)背后,是一份全國統一的《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》—— 蒜薹赫然在列,韭菜花卻榜上無名。?
155007ujqzjkzqzj6gl5w0.webp (425.52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10 15:50 上傳
這場看似瑣碎的糾紛,實則折射出民生政策落地的復雜圖景。有網友直言 “何必較真”,認為綠色農產品理應一視同仁;也有人為收費員辯護,強調 “照章辦事” 是履職底線。兩種觀點的碰撞,暴露出公眾對政策善意的共同期待,與規(guī)則執(zhí)行中機械僵化之間的張力。
回溯近年案例,類似爭議早已不是孤例。2021 年長春司機的芥菜被認定 “不是菜”,2024 年運輸大蔥因 “蔥葉超寬” 被收費,再到如今的韭菜花之爭,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:旨在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的 “綠色通道”,為何頻頻在具體執(zhí)行中卡殼??
政策初衷本是清晰的。通過免收通行費,減少蔬菜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的經濟負擔,最終讓消費者受益。這份善意在《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》中得到體現,從白菜到西蘭花,從蘋果到荔枝,28 類鮮活農產品及其具體品種被明確列出。但現實難題在于,農產品的民間稱謂與官方分類常存在偏差。韭菜花之于韭菜、芥菜之于蔬菜,這些在公眾認知中順理成章的歸類,到了政策執(zhí)行層面卻可能成為爭議焦點。?
值得肯定的是,有關部門已注意到這類問題。2023 年修訂的目錄新增了品種別名對照表,試圖解決 “同名不同物”“同物不同名” 的識別難題。但面對日新月異的農產品市場,靜態(tài)目錄始終難以覆蓋所有情況。當新型蔬菜不斷涌現,當傳統作物衍生出多樣化產品,機械套用固定清單難免出現 “政策滯后”。?
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基層執(zhí)行的尺度把握。收費員手握 “目錄” 這把尺子,既怕 “放水” 擔責,又怕 “刻板” 挨罵。這種兩難背后,反映出政策執(zhí)行缺乏彈性空間的現實。就像此次事件中,收費站在輿情發(fā)酵后退還 28 元通行費,這種 “事后補救” 雖能平息爭議,卻也暴露出前端執(zhí)行缺乏靈活處置機制的弊端。?
要破解困局,動態(tài)調整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。當民間普遍認知與政策目錄出現明顯偏差時,應有便捷的反饋通道和高效的修訂流程,讓目錄能及時回應市場變化。更重要的是,需在規(guī)則剛性與執(zhí)行柔性之間找到平衡點。對于目錄邊緣的農產品,可賦予基層一定的裁量權,通過聯合查驗、專家咨詢等方式靈活處置,而非簡單以 “是” 或 “否” 下定論。?
“綠色通道” 的核心是 “通”,既要打通物流堵點,更要暢通政策善意傳遞的渠道。當韭菜花、芥菜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農產品,能順利通過收費站駛向餐桌時,政策的溫度才能真正抵達民心。
(綜合:澎湃新聞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