辭職看世界女教師重回職場,是失敗嗎?.jpg (62.0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4-15 16:58 上傳
十年前,一句 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讓河南省實驗中學女教師顧少強的辭職信在網(wǎng)絡上掀起熱議,成為無數(shù)人心中追求自由生活的生動寫照。十年時光流轉,這位勇敢追夢的女教師如今再度走進公眾視野,她的人生軌跡發(fā)生轉變,重新回歸職場,這一選擇也引發(fā)社會各界廣泛討論。
據(jù)《鳳凰周刊》報道,辭職后的顧少強踏上了游歷四方的旅程,而后在成都定居、組建家庭、經(jīng)營客棧。2021 年,她與家人回到鄭州。如今,她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就職于鄭州一家公司,每天凌晨四點起床,直播五小時,直至晚上八九點才結束工作,回家后還要認真復盤。談及當下生活,顧少強表示,房子是租的,對于車子和衣物,她更注重舒適自在,而非品牌。?
面對顧少強出走十年后重新回歸職場,社會評價褒貶不一。有人為她重新選擇的勇氣點贊,認為 “去了不后悔,歸來帶著更豐富的眼界”;也有人以世俗眼光評判,將其定義為 “失敗”,甚至嘲諷她 “被打回原點”“浪費了十年”。從世俗的成功標準來看,顧少強如今的生活或許未達到 “歸來即巔峰” 的狀態(tài),但人生選擇的價值,又怎能單純用 “成功學敘事” 一概而論?正如顧少強回應 “回到原點” 的質疑時所說,她愿用 “蝴蝶結” 形容自己的人生道路,看似回到起點,實則在這一圈旅途中收獲了能力、活力與幸福感。
在人生的坐標系中,收入、職級、生活水平等量化指標固然重要,但活力、人生方向、幸福感等精神層面的追求同樣不可或缺。這些看似抽象的詞匯,恰恰是支撐人們內心充盈、快樂的關鍵所在。當人們對自身渴望的生活狀態(tài)、成就感來源感到迷茫時,往往容易陷入焦慮與困惑。顧少強當年那句灑脫的辭職信之所以引發(fā)廣泛共鳴,正是因為它直擊無數(shù)人內心的迷茫與職業(yè)倦怠。現(xiàn)實中,許多人雖擁有穩(wěn)定工作,卻在重復的事務中迷失自我價值;有人頂著外界認可的職業(yè)光環(huán),卻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。然而,出于現(xiàn)實考量,鮮少有人能像顧少強一樣,有勇氣為人生按下 “暫停鍵”,探索別樣的人生可能。她當年的 “瀟灑出走”,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生活的窗戶。?
因此,比起以居高臨下的姿態(tài)貶低顧少強的選擇,尊重其個人選擇的自由,從她的人生經(jīng)歷中汲取啟發(fā),進而反思自身生活,才是更具善意與社會意義的 “圍觀姿態(tài)”。顧少強在采訪中分享,行走是跳出原有生活圈子的便捷方式,但關鍵在于在旅途中找尋真正想要的生活。即便最終回歸職場,“行走” 的理念也能融入日常生活。她會在假期帶孩子出游,去北京看故宮藻井、賞央美畢業(yè)展,將探索世界的精神延續(xù)。?
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都在基于自身經(jīng)歷回答獨特的人生命題。對于顧少強的選擇,人們盡可持有不同觀點,但對他人選擇的基本尊重不可或缺。每個人都有權利規(guī)劃自己的人生道路,無需向外界過多 “交代” 或證明。如今,顧少強平衡理想與現(xiàn)實、遵從內心的回歸選擇,理應得到尊重,而非冷言冷語的評判。在多元的社會中,尊重每一種人生選擇,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與包容。
(綜合:中青評論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