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奶變“強制奶”,責任不能讓老師一人擔.png (515.49 KB, 下載次數: 3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2-17 15:28 上傳
2月12日,湖北浠水縣實驗小學竹瓦校區(qū)一班主任因眾多家長拒訂學生奶,在班級微信群中失控發(fā)言,老師怒懟“工作難開展”,并稱“以后有要求別找老師,不會有求必應”。2月14日,涉事學?;貞Q已知曉此事,老師言辭不當,將嚴肅處理,并強調牛奶征訂為自愿行為。
浠水縣實驗小學工作人員稱,該班主任是由于壓力過大一時說錯了話。一邊是學校對于學生奶覆蓋率的要求,一邊是家長自愿選擇不再訂購,處在夾縫中的教師發(fā)出一句“工作么樣開展”實屬正常。校方將責任全部推到教師頭上并不能回應公眾的質疑,口頭上說著“自愿征訂牛奶”,實際上層層施壓也無益于政策施行。一項政策的決策與施行背后有教育主管部門、學校等多方參與,當學生奶變成“強制奶”,責任不能僅讓老師一人承擔。
2000年8月29日,原農業(yè)部、教育部等國務院七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國家“學生飲用奶計劃”,為改善和提高學生營養(yǎng)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然而,政策落地時,“自愿原則”被架空,上級部門將學生飲用奶計劃“覆蓋率”納入考核,學校為完成任務,將壓力轉嫁給班主任。教師被迫在班級群中“催單”,然而現實情況千差萬別,有的孩子不能喝牛奶,有的孩子不喜歡喝牛奶,一味追求學生奶覆蓋率并不能提升孩子的營養(yǎng),反而讓教師疲于應付數據指標,家長困于隱性脅迫,最終損害的是公信力。
要解決學生奶“自愿變強制”這一問題,決不能止于“批評教師”這一表面。類似輿情的背后,暴露的是“考核加壓-基層背鍋-敷衍整改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有關部門應建立長效調查機制,深挖政策執(zhí)行異化根源,細化工作措施,落實各項具體要求。學生飲用奶計劃關乎青少年健康,更考驗公共政策的執(zhí)行智慧。
(來源:紅網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