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5日,麗江市2022年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舉行。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為“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來”,活動將持續(xù)至21日。
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,提升全民全社會數字化應用水平,中共麗江市委網信辦加強“全民數字素養(yǎng)與技能提升”宣傳,加大“全民數字素養(yǎng)與技能提升”相關課程和資料的科普線上宣傳。大家可在全民數字素養(yǎng)與技能提升平臺 chinadata.cn查看相關課程與資源,助力全民數字素養(yǎng)與技能提升。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1.jpg (36.58 KB, 下載次數: 34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
2022-9-17 13:25 上傳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2.png (794.73 KB, 下載次數: 37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
2022-9-17 13:25 上傳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3.png (937.49 KB, 下載次數: 34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數字賦能 全民共享
2022-9-17 13:25 上傳
公民如何提升科學素質?
科學素質是人類發(fā)展指數之一,科學素質的提高與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和國家政治經濟的發(fā)展密切相關,也是建立文明社會的必要條件之一。要提高科學素質,就需要界定科學素質是什么。
國際公眾科學素質促進中心主任、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米勒指出,科學素質(Scientific Literacy)是指公眾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能力,包含多個內容:認識和理解一定的科學術語和概念的能力,有科學推理的基本能力,理解包含科學技術內容在內的公共政策議題的能力。
中國于1999年提出的“公民科學素質標準”(2049計劃),將科學素質概括為對于科學知識、對于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、對于科技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了解程度三個部分。
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需要根據國情推進,做到有的放矢。中國的國情之一是發(fā)展的不平衡,導致了不同人群之間科學素質的參差不齊。參差不齊雖然是自然和社會的普遍現象,但是也指出了一種努力的方向:補齊短板,就能有效提高增量。
中國的差異表現為,發(fā)達地區(qū)與不發(fā)達地區(qū),城市和鄉(xiāng)村、富裕地區(qū)與貧困地區(qū)、中心地區(qū)與邊遠地區(qū)等的差異;同時也體現為受教育程度高和較高群體與受教育程度差和較差群體,以及男女老幼不同群體的差異。
2021年中國科協(xié)發(fā)布的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,2020年東部和西部地區(qū)科學素質差距為4.83個百分點;城鎮(zhèn)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3.75%和6.45%,城鄉(xiāng)差距達7.3個百分點;60至69歲公民、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學素質水平均低于5%。 根據這些特點,“十四五”期間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路徑應當是,從過去的平均對待到目標群體重點對待。國務院印發(fā)的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(guī)劃綱要(2021—2035年)》就體現了這個思路,并提出了行動綱領,對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。對青少年,要“保護學生好奇心,激發(fā)求知欲和想象力”,意味著需要從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著手,通過課堂、傳媒、科學活動等,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,同時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學夢想、培養(yǎng)科學興趣。
對于老人,首先是要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,實施智慧助老行動,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,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、識別和使用能力。在這些方面的提升,有助于老人辨析網絡信息和謠言,避免上當受騙,尤其是電信詐騙。
除了根據不同群體特點進行科學傳播,還需要建立和健全相關機制。一是建立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,對科普群體進行政策保障,讓科學家、專業(yè)人員、科學作者等能夠科普、愿意科普。其次,可以通過融媒體打造科學傳播的矩陣,全面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。同時,國家需要對科學場館等進行投資,如建設各類科學中心、科技館、自然博物館、動物館和植物館等。
從這些方面著手,才能切實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,讓學科學、愛科學成為社會風尚。
|